台灣翻譯社的起源來自於民國五、六十年間台灣的經濟發展, 由於台灣腹地小, 市場有限。因此, 當初很多白手起家, 自我創業的中小企業, 就把市場轉向外銷。加上當初高等教育並不普及,擁有大學學歷的並不多,而從事總務工作的員工也都只有高職學歷,從事公司會計工作。對於仰賴英文、日文等外語的外銷生意成了一大課題。因此,想從事外銷生意的人便將英文或其他語言的工作外包。而有外語能力的人看準了外語翻譯的市場,紛紛投入翻譯社的行業,協助中小企業從事外銷生意。
到了七、八十年間,台灣的經濟實力往電子,機械等技術密集及資本密集的產業發展。台灣的企業也隨著國際化越深,需要的語言種類也越來越多元,因此德文、法文、西班牙文、義大利文等主要外國語言的需求也增多,翻譯社的發展未因台灣高等教育的普及而腳步暫歇,加上接受特殊語言教育的人增多,因此,形成翻譯社與翻譯人員(譯者)雙雙蓬勃發展的局面。
隨著時代的演變,到了九十年代,網際網路興起,翻譯社的產業也起了很大的變化。有電腦能力基礎的翻譯社更利用網際網路無遠佛界的功能,將自己的事業往前推。因此,產生了另一批中生代的翻譯社(如:詮星翻譯有限公司),這些翻譯社不但科技能力強,行銷手法較多元,語言能力強,觀念新穎。以致,翻譯業務不斷成長,欣欣向榮。反之,有一些老牌的翻譯社,沒能跟上網際網路的潮流,以及第一代的負責人年世已高,加上,有些賺到錢的翻譯社,慢慢業務萎縮,甚至移居國外,不再擴張業務。這時期正是中生代翻譯社最活耀的時期。
晚近的翻譯社則因電腦門檻慢慢降低,人人可成翻譯社,因此,經營型態五花八門。但是,由於道德淪喪,有的經營的手法相當惡劣(比如,侵犯他人商標,惡意點擊他人廣告,無照營業,惡意削價競爭…)。結果,讓翻譯社的品質逐漸下降,翻譯人員(譯者)的所得也不斷被壓縮。加上,高等教育普及,從事英語工作的人相當多,翻譯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,令人有"好的譯者已不多見之嘆"!
加上,近一、二十年國內的產業不斷外移,主要產業也已空洞化,台灣從世界工廠的四小龍,淪為深陷泥沼,產業邊緣化的小泥鰍,翻譯市場也萎縮到很難經營!
所以,如今的翻譯社,可謂適逢多事之秋,內有新進業者惡鬥,外在的大環境又不佳的雙重隱憂…..